上海打假网:人红是非多。12月8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发文,谈及自己及周围人新冠阳性之后的直观感受,“没人有呼吸困难、肺病变。从这个意义估计我们问题都不大,应该能挺过去。”此番论调引发热议。此前,饶毅曾连发多篇文章,表示奥密克戎并非危害极低,不应哄骗民众、刻意弱化病毒危害,不应掉以轻心,应该科学客观,实事求是。
近年来,作为科普界的新晋“网红”,饶毅身上缠绕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他屡次炮轰学术造假,实名举报多位顶尖科研院校院士、教授论文造假,被称为学术界的“打假斗士”;参选中科院院士失败之后,公开宣称此后再也不会参选;和华大集团CEO尹烨关于“科普内容”的争论成为了社交媒体热议话题。在互联网上,饶毅收获了大批拥趸,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
自然,饶毅也成了不少公众人物和知名机构眼中的“麻烦制造者”。
对新冠看法引发热议
12月8日,饶毅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刊文《书生牧羊|疫情面前:实事求是、同心协力、共度难关》,谈到了自己及周围人新冠阳性之后的直观感受。饶毅在文中写道:“我们(饶毅和朋友)几个有重有轻,最重的是高烧超过39度,轻的就是咽喉痒。没人有呼吸困难、肺病变(这一类是以前致死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估计我们问题都不大,应该能挺过去”。
饶毅认为,“现在,在不可能长期用单一方法,在经济、民生、民情都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在医疗服务也不可能完全包办的情况下,我国改变策略,为大多数人所欢迎。但是,改变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说清楚优缺点,这样才有公信力。知道什么说什么,不懂的时候不要装懂。各级卫健委对上级需要实事求是、对大众也要实事求是。”饶毅同时表示,“目前流行的病毒毒株,症状确实弱。但不能说以后不会有新的病毒毒株。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也不能预测。而且不能说这次感染就是天然疫苗,以后就不会再感染了。”
此文一经发出,不少网友直呼“饶毅变了”。有网友认为,饶毅对眼前中国正在面临的奥密克戎疫情的亲身体验和主观评论,是审慎的、客观的,是真科学的。不过,前几天,针对香港病毒学家金冬雁关于新冠病毒已较原始毒株致病性大大降低等说法,“饶议科学”还两度发文质疑,“奥密克戎确实是专精于免疫逃逸的毒株,致病性相对以前毒株较低,但就此认为新冠病毒的进化一定是朝着更低致病性以及更高免疫逃逸能力进行的,未免过于偏颇。”此外,“饶议科学”还就金冬雁其他说法逐条反驳,并称“作为新冠一线的研究者,作者支持逐步放开,也支持民众积极讨论防疫政策的优劣,但强烈反对借由虚假信息哄骗民众认为新冠奥密克戎危害极低的做法。”
作为科普解读性质的公众号,“饶议科学”上不少文章曾多次引发争议。12月2日,“饶议科学”刊文《用加强呼吸道防护逐步替代人员封控》:“如果一个城市所有人外出都穿医用防护服,就应该不需要任何封控小区这类措施了……我当然并不是建议所有人立即全部穿成大白,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普通市民在有些场景下穿用防护服。”该观点被不少网友批评缺乏“专业性”。此外,“饶议科学”中刊发的“事实证明‘群体免疫’对于新冠流行无效”“利用症状轻、但传染性大的奥密克戎建立群体免疫的观点可能不值得采纳”等观点,也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有观念认为,饶毅作为分子生物学家,对流行病学不一定非常了解。
12月9日,新黄河记者通过多种渠道尝试联系饶毅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时,未获得回复。
从留美博士到“落选院士”
多年以来,饶毅一直处在聚光灯下。在国际上成名,正值壮年回国,再到“落选院士”事件,早在十年前,饶毅就活跃在公众视野当中。
公开信息显示,饶毅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饶毅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2019年6月,饶毅出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314位有效候选人中饶毅在列。因为履历“过硬”,外界普遍看好其当选院士。同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在媒体公布,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此前呼声极高的饶毅出局。
饶毅落选后,引发舆论哗然。据媒体报道,对于落选院士一事,饶毅认为并非学术原因,而是“不会搞关系”,院士评选出现了“逆淘汰”,并公开宣布“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饶毅多次把矛头对准了学术界的造假现象,开启了学术界的“打假之路”。
“打假斗士”屡陷争议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饶毅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学术打假活动,其中两次打假事件,均引发舆论巨大关注。
2019年底,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三人论文造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地震”。饶毅在举报信中称,“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请贵委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 2022年7月,饶毅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上连发四篇指斥长文,矛头直指上市公司华大基因所属华大集团的CEO尹烨,炮轰其“哗众取宠、演讲伪科学、推广的益生菌是假药”等。作为企业高管,又有着博士学历加身,尹烨以自己独特的身份为大众科普着科学内容,迅速在各大平台积累了超400万粉丝。
这也并非饶毅首次与华大交锋。早在2012年,饶毅就与原华大基因CEO王俊(现碳云智能创始人)公开过招,双方就华大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华大如何做学术等议题进行过公开辩论。此后,饶毅还在博客上公开炮轰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杨焕明,对其科学家身份发出质疑,并称其为“流氓企业家”。这一次的“饶尹之争”,一度引发了业界的激烈讨论。对此,尹烨仅回复“谢谢指教”四字,该争论至今没有下文。
今年4月,“饶议科学”还曾刊文质疑连花清瘟作用。《疫情期间:不容假药趁火打劫,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的中药》文中写道:需要非常清楚,“连花清瘟”是否确实被证明对预防或治疗新冠有效。如果“连花清瘟”从未被严格证明有效,那么强行派送“连花清瘟”就害了等待必需物质和药品的群众。如果是真药,应该还其清白。如果是假药,应该严惩不贷,罚一儆百,铲除敢于在疫情趁火打劫的骗子、其企业、及其产品。相关质疑在网络不断发酵,曾一度导致连花清瘟股票跌停。
学术圈需不需要饶毅?
一直以来,外界对饶毅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面对相对封闭又极度专业化的科学领域,普通人很难对他引发的争论做出清晰的判断。不少人认为,饶毅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学者,敢于实名举报,其勇气非一般人可比,为了捍卫学术尊严而做出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其出发点是好的,不应该被嘲笑和质疑。不过,也有网友质疑其“打假”和“科普”动机不纯,颇有哗众取宠之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饶毅举报上海药物所耿美玉之后,耿美玉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起诉饶毅侵犯其名誉权。最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耿美玉的诉讼请求。法院在审理该案时认为,从医学发展的角度应当允许正当的学术争议和批评,法律不应当加以限制和干涉。饶毅的行为并未超出学术评论的合理界限,学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另一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出评论,即便有不当言辞,也非是对原告耿美玉名誉的恶意侵犯。而从原、被告之后在专业刊物上进行的相互回应的事实看,这种观点的交锋应属于学术讨论范畴,饶毅也不存在损害原告名誉的主观故意。
此外,法院还表示,从促进学术争鸣以及净化学术风气角度而言,司法应为学术批评设定较为宽松的环境,学术上的争议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辩论、公布原始数据、进行重复试验等方式予以澄清,鼓励真理越辩越明。不过,法院也指出,被告饶毅行为虽未造成侵权后果,但确实存在言辞过激、方式方法不当等问题,应给予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