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假”警察是怎样炼成的?何汉刚的一举一动都写在了这400多个奋斗的日与夜里。之前从没破过案子,到了新领域后,主动从破案的基本功开始学,从线索的摸排、经营,到抓捕、办理,从点滴情报到嫌疑人成功移诉,有条不紊,在实战中变得更专业。从0开始“啃”法条,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带领团队重拳出击,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直面制假售假分子的阴险与狡诈,剑指“食药环”领域的犯罪,还对“涉黄涉赌”绝不手下留情,侦破一批大案要案是他们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与回应。
3月11日,讲述“打假初体验”时,何汉刚连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有味道的”。那么,一段“有味道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一起来听听他的自述。
我是2019年10月底,从分局刑事技术科学室调到环食药大队的,环食药大队和治安大队是合署办公的。调过来之后,这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和挑战。岗位跨度这么大,有压力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觉得对于30多岁的民警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再学习、再提升机会。刚来时,有‘师傅’带着我,非常仔细地手把手教。这让我特别特别的感动。每天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我都用来恶补业务知识,因为知道自己离专业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不敢浪费宝贵的时间。
我们破获了“790”、“709”、“312”系列跨境网络赌博等案件,收网了 “杭州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赌博案件”、“723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有力震慑了犯罪。在民生领域方面,我们打掉了深耕街巷的假冒桶装水案件,端掉了13个窝点,打击了张某明等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涉案价值过亿元,在净化成品油市场的同时也打赢了蓝天保卫战。
2020年,我给自己的总结关键词是收获与成长,作为打击业务的领头雁,应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形成最大合力,在这一年中,我们打击组的小伙伴收获了嘉奖1次,个人三等功3个,队伍没有发生违法违纪情况。在全市环食药能力大比武中,大队抽调精干力量参与比武,在15个参赛队伍中获得了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虽然时间短,但这些经历都是对我们最好的考验。
其实,我在来环食药大队前,是一名刑事技术员。在刑事技术岗位,没有破过案子,有的更多的是现场勘验。做刑事技术的12年里,感触最深的就是静下心来才能把事做深、做实、做细。2014年,我参与了杭州‘7.5’公交纵火案的现场勘验。当天接到出现场的通知时,刚好我们已经做好了敏感节点的备勤准备。所以有了这个心理预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纵火案时,相对能更冷静地处理。这次处警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刑事技术民警怎么能在处理纵火案件中做得更专业?后来,我专门到山东德州参加了这方面的专业培训,看到优秀同行,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实用的干货。
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和新知相遇的过程,但也少不了回顾过去,因为这能发现自己的成长。我是杭州滨江人,初中在浦沿中学上的,后来保送到杭高,当时在普通班,刚开学时,物理考试中全年级有两个满分,一个是我,一个是优秀班的同学。那次之后,我慢慢看到一个人的优秀不只是成绩,还有比如自信这样的东西。
上了警院(浙江警察学院)之后,我学的是公安管理。2007年,我到滨江分局的西兴派出所实习,一年里,相当于全科学习,收获满满。2008年,到的上城分局。我有一个双警家庭,妻子一开始在台州工作,我们经历了4年的两地分居,2012年她从台州调到了杭州,很感谢组织的理解与支持。因为同样是警察,所以她对我的工作很支持。遇到她,是我的幸运,因为她的格局大,懂得换位思考。我们家有一面大大的书墙,周末要是有空,我们一般会在家看书(或者把书带到咖啡店),各自看着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相处,我觉得是最有空间感和默契感的。看书,也是成长里必不可少的环节。
34岁,不知不觉地在公安战线走过了13个年头。虽然岗位轮转不多,但在我看来,工作中,最好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家庭中,最好的关系是相知相扶的亲密爱人;生活中,最好的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帮衬。我是个理科男,对于当下的状态,很满足。当然,也很感恩生活对我的馈赠,也希望,十年后再回头看时,会像现在这样感谢曾经那个努力的自己。”
只有行动,才能抚平梦想带来的躁动不安。人之所以充实,在于过程;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勤勉;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
这是34岁“打假”警察何汉刚的故事,一个“从0开始”的奋斗故事。故事里,有亲情,有友情,还有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