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见真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打假热线 :400-006-7386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打假网:拿过期食品掉包,这样的“职业打假”,过了!
 
上海打假网:拿过期食品掉包,这样的“职业打假”,过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1-07 10:57 阅读次数:
 
上海打假网:虽然有争议,但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的行为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然而,一些职业打假人却摇身一变,成了“职业索赔人”。近日在北京举行的“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职业索赔人非法牟利不仅针对线下店铺,还盯上了网店。对待线下店铺,有的职业索赔人悄悄溜进去,偷偷放下准备好的过期商品,转脸就敲诈;对待线上店铺,他们抓住网店宣传语中出现的“极限词”,张口就勒索。那么,职业打假人是如何变成非法牟利的“职业索赔人”的呢?
数据
数倍赔偿 利润丰厚
消费纠纷中九成是职业打假
职业打假并非一个法律术语,但在法庭上这一名词却经常出现在商家的抗辩理由中:对方并非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食品安全法》保护的是普通消费者,而不是职业打假人。
虽然近几年,包括北京在内,各地法院都出现过以原告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为由驳回原告索赔诉求的案件,但在主流的司法实践中,职业打假这一行为仍受到法律的支持。记者在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上输入关键词“职业打假”,以今年1月至8月为区间搜索发现,涉及职业打假的案件有23起,其中15起为原告胜诉,商家退还货款并支付三倍或十倍赔偿,余下8起的结果虽然是原告退货、商家退款,但原因是原告的证据不足,而非因为原告是职业打假人。
胜诉了就能获得三倍或十倍惩罚性赔偿,职业打假成为一种“利润颇丰”的行业。也正因此,在涉及一般商品买卖的消费纠纷案件中,原告几乎都是职业打假人。记者从房山法院获悉了一组数据,该院去年共审理了一般商品买卖的消费纠纷534件,涉及“职业打假”的案件数量为502件,占九成以上。
然而,一些职业打假人根本不想通过司法诉讼来解决纠纷,因为这需要他们拿出事实和证据,付出时间、精力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这些人更愿意走“捷径”。
案例
两男子屡拿过期食品进超市调包
今年7月3日中午,房山警方接到报警,男子李某、段某在阎村某超市购物时与超市发生纠纷,李某、段某称在超市买到了过期商品,要求超市方赔偿。
“我们到现场后了解,李某、段某二人只买了一袋泡菜,因为已经过了保质期,他们要求超市赔偿1000元,如得不到满意结果会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走法律诉讼。”负责案件的侯警官说,相同的情况,又在当天下午出现在了另外两家超市,而买到“过期”商品的仍然是李某和段某。
这两人打着“职业打假”的名号,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敲诈勒索超市。“每次买的东西并不多,都是一些小食品,为了得到最多赔偿,他们在结账的时候选择分别结算,一件商品出一张购物小票。”侯警官说,因为购买“过期”商品要求超市方赔偿,每单可以得到1000元的赔偿金,分别结账会让赔偿金额翻倍。
通过调取几家超市的监控录像,民警发现,李某、段某在进入超市后,有调包商品的行为;7月8日上午,民警将嫌疑人李某、段某抓获,并在他们位于大兴区旧宫的暂住地查获大量已经过期的面包、火腿肠、酸奶等食品。侯警官介绍,经查,自2018年底至今,李某、段某等人已经作案13起,获利8万多元。
李某、段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房山警方刑拘,目前二人已被检方提起公诉。
利用“极限词”敲诈勒索数百网店
如果说上述案例中,针对线下商家的职业索赔行为有点简单直接,那么职业索赔人针对线上网店的招数,则动了更多的歪心思。
2018年上半年,淘宝店主李先生在一次宣传活动中,使用了“精选”这个宣传语。之后,有买家在李先生的网店下了订单,但没等发货就申请了退款。李先生查看退款原因后发现,对方投诉产品使用“精”字打头的“极限词”夸大宣传,并称已向网购平台及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但对方在投诉详情里悄悄留下了一个QQ号。
所谓“极限词”是指我国《广告法》第九条第三款特别列明了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按照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将被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李先生虽然不清楚“精选”这个词是否违反了《广告法》,但他却知道违法的严重后果,于是他赶紧加了QQ,结果对方索要2000元“封口费”。经过讨价还价,李先生付了800元。此后,李先生觉察到可能遭遇敲诈,于是报警。
2018年7月中旬,警方抓获陶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
法院审理查明,2017年左右,陶某在经营自己的淘宝店铺时,被他人以商品描述中存在“完美”等“极限词”为由勒索钱款。由此陶某知道了可以用“极限词”获利,遂找人“学习”了敲诈勒索钱款的犯罪方法。截至案发,陶某等人仅在淘宝就向400余家店铺勒索成功,涉案金额达20多万元。
建议
“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每年超100万件
需要法规从源头治理
不同于职业打假存在一定的净化市场的作用,职业索赔人的敲诈勒索行为是完全的违法犯罪,不仅如此,众多的职业索赔行为也引发了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浪费行政资源的恶意投诉。
在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以打假、维权名义发起的“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每年超100万件。
在深圳,一位“职业索赔人”因对市场监管部门处理结果不满,针对同一问题累计提起13起行政复议、26起行政诉讼案件;在杭州,有“职业索赔人”在一年内发起的职业投诉举报竟多达4280起…
用法律从源头上治理职业索赔现象是必然选择。《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于去年5月1日施行,从立法角度打响了限制“职业索赔人”为牟利而恶意投诉举报食品安全行为的“第一枪”。该条例规定,监管部门如发现投诉人超出合理消费或者以索取赔偿、奖励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可以终止调查,并将相关线索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
 
上一篇:欧莱雅隔离露 45批次化妆品抽检不合格
下一篇:上海打假公司:特斯拉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业务范围
商标标注
商标维权
版权服务
商业尽职调查
法律诉讼
热点文章
  打假公司其实是高效的广告公司
  企业如何掌控窜货,以及窜货的危害
  从阿里京东拼多多打假说起,电商行业如何规
  打假维权,大自然木门绝不退让!
  所谓的海外代购,居然来自国内山寨货
  小心,这些假货损害你的视力
  一个不起眼的它,一经造假危害甚大
 
 
友情链接
员工背景调查
企业征信调查
上海私家侦探
打假维权公司
知识产权调查
商业调查
打假维权网
 
 
快速通道
关于我们
商标注册
商标维权
版权服务
商业尽职调查
打假资讯
法律诉讼
 
 
联系我们
总部: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117号13楼
电话:400-0067-386
邮箱:dajiawm@163.com
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 至 18: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2008-2019 上海见真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1008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