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们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为人和善,从事教育多年。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被别的同学欺负,你一定要告诉老师,我来教育他哦。”近日,湖南永州一男子以“班主任”身份拍摄视频走红。视频中,该男子光头黑衣,戴粗大金属项链,眼神语气都压迫感十足,被不少网友戏称“史上最凶班主任”。
11月4日,永州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男子冒充教师拍视频,已报警。11月2日,该视频账号作者廖某发布声明称,作品纯属虚构,初衷为宣传正能量,拒绝校园欺凌和拒绝学生手游,现已将相关视频全部下
恶搞老师何谈正能量
“隔着屏幕都觉得吓人可怕”,实在想象不出,“黑道大哥”式的表演能传递何种正能量。这究竟是在拒绝校园欺凌还是在宣扬校园暴力?“史上最凶班主任”的身份是假的,但该男子类似视频有5条左右的播放量都破了千万,收割流量的目标倒是成了真。该视频有意无意间模糊了戏说本质,利用角色与寻常教师形象间的巨大反差制造噱头。明明是在演戏甚至是在恶搞,却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甚至有人还在评论区里力顶。这种为获取流量不惜以假乱真、混淆视听的操作,不仅对校园风气、教师形象是一种严重的损害,也势必干扰信息传播的正常秩序,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
别打着“正能量”名号招摇撞骗
摆拍泛滥,真假难辨,这种现象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始终存在。早些时候,大批博主为了带货卖惨、为了涨粉装病,形形色色的假故事直戳泪点痛点,搞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随着时间推移,公众对这些把戏烦了腻了,这些人就开始另辟蹊径,在社会热点话题上恶搞。有的拿家暴行为拍段子,有的自导自演“路边抢小孩”,还有的敲几行字就能当“新闻”播报……被发现作假后,一句“反映现实,引起重视”就能推卸责任,更有甚者自诩为“公民记者”“正义化身”。但问题在于,当舆论焦点全都集中在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上,理性讨论的空间还剩下多少?对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又何尝不是一种浪费?
报警并非“小题大做”
对于当地教育部门报警,有网友赞成,认为就应该对这类假冒、歪曲教师形象的视频严肃对待;也有网友认为是“小题大做”,发布者已承认是虚构,视频已经下架,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追究,要有“娱乐精神”。这显然不是“小题大做”。恰恰相反,应该通过这一事件给视频制作者、发布者以及视频平台传递明确的信息,不能将虚构与纪实混为一谈。制作、发布扮演教师的视频可以,但是必须在视频中注明属于虚构、扮演,而不能把虚构的内容,包装为纪实视频。把虚构内容包装为纪实视频发布,显然属于“假冒”“伪造”违规行为,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短视频平台也有责任对视频进行分类管理,防止一些视频制作者、发布者,靠编造段子博眼球赚流量。
短视频分类管理亟待加强
这样的短视频,不仅会对教师职业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一旦引发争议,也会为求证短视频的真假而耗费公共资源。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乱象的专项行动,明确将分类分级管理作为网络治理的重要思路。在账号管理问题上,要求严管“网红账号”,及时发现并从严处置发布违规内容的账号,依法将经常性发布违规内容恶意博眼球的“网红账号”纳入平台黑名单。落实分类管理规定,不但有利于发布者掌握发布规范,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避免被表演、娱乐、恶搞的段子视频误导。这一次,扮演教师的视频走红,且未标明是表演,或许说明有关平台还没有严格落实分类管理规定,是时候加快步伐了。
真实才是短视频内容生产力
短视频的流行给我们展示了各行各业真实的一面,丰富了大家的认知,让普通人成为了被关注的对象。同样的,短视频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短视频以记录生活为名,行的却是剧本创作之实。有演老师的也有演农民的,有些记录是摆拍剪辑的,有些人设是刻意营造的。由于缺少权威的认证,大家不知道是真是假,这让大家观看类似视频时总是抱着几分疑问,这种真假界线模糊的弊端就会在某些关键时刻暴露出来。“最凶老师”的视频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让大家产生了误会。虽然视频作者在事后作出了说明,当地教育部门也及时作出了回应,但影响已经产生,流量无法撤回。从长远看,类似的短视频频繁出现损害的是短视频和平台的公信力。失去真实,短视频的生命力也就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