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中国第一打假人”王海出现至今,打假行业几经沉浮,打假者时而被奉为“英雄”,时而被贬为扰乱市场秩序的“谋利者”,尽管那些不懂法、也没有学习法律能力的打假者最终会被市场再次淘汰,但他们的行为实质上已透支了打假群体的信誉。
近日,又一位打假者因涉嫌敲诈勒索被当地公安局抓获。
南征北战的“打假卫士”?
“走南闯北,在各地超市购买问题产品!”罗某某自2021年6月份至今,一人驾车到山东、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山西等地,利用之前自己做食品生意所积累的经验,在各大超市购买过期、商标不合格等一些问题产品,然后通过12315平台对商家、供货商进行投诉。
这么看来,罗某某深入市场,投诉不良商家,真是妥妥的“打假卫士”,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打假卫士”成敲诈勒索犯
“要想撤销投诉,必须给我赔偿!”经调查,罗某某每次投诉时冒充的是他人身份,同时又以撤销投诉为由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每次要求商家为自己转账200到3000元不等。经办案民警进一步侦查发现,就是靠着这样的手段罗某某先后使用19个手机号、14个微信账户、9个支付宝账户用于投诉及收款,先后投诉200余次,累计收款30余万元。
打假“致富”
暴利程度超乎想象
职业打假人中的一部分人利用法律维权,通过知假、买假等手段,来实现盈利的人。事实上,这一职业已经在中国发展了20余年,根基深厚。
说起职业打假人,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的职业打假行业开辟者王海。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王海开始把打假当做自己的职业。
199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规定买到假货可以“退一赔一”。当时的王海在北京自学法律,新出台的法律让他看到了机会。
1995年,王海在商场买到了两条假耳机,确定是假货后又追买了10条。50天的时间里王海横扫北京各个商场,一共索赔了8000元。
在那个假货泛滥的年代里,王海被人无比推崇。1997年,当时的媒体用“脚踏实地的爱国者”来称呼王海。他还上电视,开维权热线,写书出版,登上杂志的封面,成为职业打假人的代表。
很多人听说了王海的故事,也开始当起了职业打假人。王海开始打假的年代,还没有网络购物,后来网购兴起,职业打假人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消费者权益法》在2013年做出了修改,将赔偿标准修改为“假一赔三”。
有法律支持,还可以通过网络全国打假,职业打假人开始大量出现。这类职业打假人,已经不是收集证据进行起诉那么简单了,开始出现了各种职业打假套路。
当时的网络购物假货很多,职业打假人只要买到商品,联系卖家,连收集证据走流程都不需要,直接和商家私了。
网络上的职业打假人,基本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在网购野蛮生长的时代里,商家自知理亏,这类职业打假人,起到了打击假货的作用。
其实职业打假人真正去起诉的很少,大部分隐藏着的职业打假人,会提前准备话术模板、法律条文、PS过的鉴定书等等内容,为的就是让商家害怕。
而且职业打假人不但自己做,还会招学徒卖课。
有媒体就曾报道,其实市面上有很多针对电商的“职业索赔”QQ群,只要30元就能拜师学习,而其中大多为90、00后的年轻人群。
其实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多以“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的行为,之前有“山东王海”之称的打假人臧家平,还因为利用打假进行敲诈勒索被判了三年。
国家重拳出击严打
职业打假穷途末路
随着职业打假愈演愈烈,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
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市场监管部门不予受理。
意味着以 "打假"等名义实施恶意投诉的"职业索赔"行为将受到规制。
除此之外,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发布。
该《意见》三十七条明确完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企业内部知情人举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对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
最高院认为,知假买假已经形成了商业化趋势,出现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团),利用惩罚性赔偿满足自身贪欲,最高院对这种行为不再支持。
如今,更多的职业打假人更像是在钻漏洞,甚至是故意给自己制造机会。有的职业打假人会在超市里把商品藏起来,等待过期后再去购买,这种行为已经不是打假而是敲诈。但如果法律不再支持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请求”,失去了“利益”支撑的职业打假人也注定终将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