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诗坛抄袭事件层出不穷,既有普通作者抄袭名家的,也有名家抄袭普通作者的。诗歌抄袭者从50后、60后、70后……直到现在的00后,似乎没有间断过,有的抄袭稿竟然登上了《诗刊》《星星》等知名文学刊物。比如最近被曝出的某地小有名气的00后作者,因频频抄袭被举报,当地作协将其列入黑名单,并称永不发表其作品。事实上,抄袭者众多,被处理的可谓寥寥无几,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
抛开成年作者不说,未成年人抄袭、剽窃甚至被人为“加工”“代笔”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尤其是儿童诗领域,这些年已逐渐衍生出低龄化写作的趋势。笔者在报刊编辑工作过程中,不断接触学生的投稿,在这个群体中,小学生俨然成为了“主流”。有的小学生作文洋洋洒洒上千字,有的小学生才上一二年级甚至还在读幼儿园就会写诗。表面上看,小学生喜欢写作是好事,值得鼓励,但一旦细究,却发现背后存在的问题让人实在高兴不起来。
前段时间,遇到一位家长给孩子投稿,儿童诗写得有些稚嫩,却也颇有童趣。仔细阅读后,发现其中一些字词明显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所能掌握的,追问之下,该家长坦言是自己进行了“加工”。原本孩子只是玩耍时说了一两句俏皮话,被家长听到觉得有意思,于是记录下来进行“加工”,再按照诗歌的格式分行分段就摇身一变成了“作品”。这样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倘若家长觉得孩子说的话有趣,完全可以作为成长语录记录下来,但是将孩子说的话“加工”成“作品”并用来投稿发表,就有失偏颇,也有些拔苗助长的意味了。
如果说家长的事例只是一方面,那就再举一例,关于老师给学生的投稿。同样是诗歌,一位老师投来的孩子诗歌只有短短三四行,作为编辑只好回复过于简单不能用,该老师事后将孩子的诗歌进行“加工”,后面多加了几行再次投来,以为这样符合要求了,实际上却颠覆了孩子诗歌的本义。倘若孩子的习作写好后,家长或老师对其中个别字词表达不准确或语句不通顺之处进行适当修改,是在允许的范围内,也有利于孩子的进步,但倘若为了发表不惜过度“加工”,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是利是弊就难以定论了。
按照现行的学校课程,孩子一般上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即使写作文也只是要求写两三百字的小作文、小片段等等,孩子刚上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所谓的“诗歌”或“作品”,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值得质疑。我们不否认有的孩子是天才,即使不用上学、不需要接受学校教育,也能将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不过说实话,这样的“天才”并不多。而现实中,刚上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在报刊发表“作品”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朋友圈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天才小诗人”“天才小作家”,仿佛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天才时代”,骆宾王7岁吟诗已经算不了什么,现在的一些孩子还在喝奶、尿床就已经在报刊发表“作品”,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笔者说儿童诗领域亟需打假,只是一个代表,包括儿童诗、儿童作文、儿童文学等都值得警惕。此外,成年作者写的儿童诗粗制滥造、语言浅白、缺乏诗意等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能堂而皇之登上报刊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儿童低龄化写作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件幸事,但家长或老师引导孩子功利化写作,则必然适得其反。不妨对孩子多一些文化知识的熏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对拔苗助长“说不”,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也与当前一些少儿报刊、出版社急功近利的运作模式密不可分,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