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公司2022年4月21日,一则标题为“女子卖150碗熟肉被举报三无产品,法院判其退赔5万”的新闻登上热搜。据媒体报道,重庆的王女士销售自家手工制作的粉蒸肉等土特产时,遭遇疑似“职业打假人”起诉,指其为“三无产品”。最终,法院判决王女士退还4500元货款并给予十倍赔偿,共计约5万元。以往,举报不合格产品的事件也并不少见,但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还在于原告消费者邵先生在第一次购买3份熟肉后,已经知道王女士出售的商品并未标注产品相关信息,此后又继续购买150份熟肉产品,并以出售“三无产品”为由起诉王女士。网友们对于邵先生疑似“职业打假人”的身份褒贬不一,其打假行为也存在着诸多争议。针对恶意打假,各方应多方合力,建立起社会责任。
主流媒体积极引导。对于此类恶意打假行为,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承担起责任,主动发声、发文,批判这种敲诈行为,号召“职业打假人”以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基本职业要求,以此推进并且维护好法律的实施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不是仅仅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
政策制度尽早细化。国家需从法律层面上进行规范管理,对于主观牟利、知假买假的打假行为进行界定,并明确处罚的具体规定以及政策适用范围。各地司法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应结合当地的工作实际情况,结合每个案例的特殊情况作出相应决策,回应社会大众的期待。
宏观调控确保发展。政府依然要加强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对于不合格产品严厉打击,对于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严格要求整改,引导经营者注意规范经营、合法经营,始终将制度和安全放在首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