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打假 任重道远 |
|
作者:打假公司 发布时间:2020-07-24 10:58 阅读次数:
|
|
|
|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中国的学历证书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干部制度等密切相关,影响着一个人的就业、待遇、职称等。假文凭的泛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给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造成了混乱。
假文凭有“土”也有“洋”
假文凭泛滥到何种严重的程度,从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公布了有关数字着实可窥一斑:3500多份送来鉴定的文凭居然有800多份是假货,超过送检量的两成。另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邵巍副主任介绍,中心每年受理的“洋文凭”认证申请中都有25%至30%不能获得认证证书。
“唯文凭主义”催产不良心态
专家指出,我们在人事体制方面表现的某种“唯文凭主义”和“文凭越高越好”的理论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这种说不清却摸得着的用人导向使一些单位陷入了“唯文凭主义”,加上学界也渗入了浮躁的学风,将文凭看成了可以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的资源,为制造贬值的文凭创造了生存空间。大家一窝蜂地去攻读所谓的硕士博士,颇有文凭“大跃进”的趋势。加之一些学校宽进宽出的模式,使得文凭的信誉大大降低。
假文凭何以横行
面对日益严重的文凭造假现象,我国从2000年开始授权专门机构进行学位认证工作。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裕品告诉记者,就学历认证他们曾和一些知名媒体联手宣传,但收效甚微。国内用人单位为何冷落学历认证?
理由一、有关负责人都强调他们的进人渠道十分正规,质量是有充分保证的。
理由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指出,在人员聘用和晋升问题上,单位领导拍板是最关键的因素,因而有部分单位对一些假文凭采取暧昧甚至纵容的态度。
理由三、受传统的用人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更看中自身对人才的鉴别,而不太在乎社会认证机构的认定,这也使得学位认证某种程度上不太被国内用人单位所接受。
理由四、从总体上看,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毕业,但用人单位的认证数量偏少,不利于文凭打假。
假的真文凭比真的假文凭危害更甚
一些专家指出,严格的学历认证可以将一些明显的造假者堵在高校门外,但并不能完全保证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含金量”。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是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论文课题缺乏创新性、研究成果没有先进性,是研究生阶段学习真正的隐患。另外,“权学交易”下产生的“真文凭”,不仅败坏了学风,还使我国的学历水准大打折扣。
随着各单位的招聘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鉴证机构的成立,假文凭定会越来越没有市场,但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
|
|
上一篇:越优秀的品牌越要打假
下一篇:洋码头“打假”,一场你不知道的雷霆风暴 |
|
|
|
业务范围 |
|
|
商标标注 |
|
|
|
商标维权 |
|
|
|
版权服务 |
|
|
|
商业尽职调查 |
|
|
|
法律诉讼 |
|
|
|
|
|
|
|
热点文章 |
|
|
|
|
|
|